“山上還有二畝茶,農田還要把秧插,除草施肥無人做,采茶收糧誰來抓?小妹妹呀,你幫哥哥想辦法。”“山上茶葉我去采,田里秧苗我來栽,田間管理勤查看,收了糧食家中抬。小哥哥呀,你家有事我就來”……
8月6日,滁州市南譙區施集鎮文化廣場大舞臺舉辦的“歲月無聲,真愛永恒”七夕節主題活動,一曲《山歌情》對唱,唱出了山鄉施集青年男女外出打工、在家務農的真情實感。
七夕活動中,包括《山歌情》在內的好幾個節目,都是74歲的老黨員王光忠創作、編排的。
“咱們這里有悠久的革命歷史和地方特色文化,把它挖掘整理好、保護好、傳承好是我的責任,也是我感到幸福的事業。”王光忠說。
王光忠是施集人,小時候愛唱愛跳,青年時代帶頭搞演出隊,排練節目,四處演出,雖然陸續擔任過小學老師、基層干部、鄉鎮企業負責人,但對文化活動的熱愛卻從未間斷過。上世紀80年代開始,他在家里辦了個家庭文化室,自費購置電視、收音機、書報、棋牌和球類,帶領鄉親們開展各種文體活動。
王光忠對施集的山山水水、風土人情、故事傳說等非常熟悉,退休后集中精力創作,先后編寫出十多萬字的文藝作品,故事、詩歌、戲曲、民歌、快板、小品等樣樣精彩,《鄉村大變化》《施集處處茶葉香》《施集四季美》《十二月對花》《四姐妹趕集》等反映家鄉風貌和變化的作品,多次在市、區文藝調演中獲獎。《施集有座大金山》《施集明張的由來》《普賢庵史記》《傳說中的雙石由來》等對地方名稱、古跡挖掘整理的文章,以及對施集茶葉的發展歷程梳理,受到當地群眾的好評。
“施集曾稱施家集,1927年9月就在這里建立了共青團滁縣支部,是中國共產黨在滁縣地區的發源地。”王光忠介紹說,很多革命先烈將生命留在這片紅色土地上,“不能讓烈士的后人留有遺憾,要讓他們知道父輩的榮光。”
近年來,王光忠對施集孫崗蔡家洼等大大小小的戰斗進行整理,進村入戶走訪,查閱檔案資料,核實確認了唐先才等4位革命烈士及其子女的身份,協助烈士的后代辦理了烈屬證。在此過程中,他還將發生在施集境內的戰斗歷史用文字記錄下來,寫出《滁州西鄉黨團組織與戰事》《慘烈的蔡家洼戰斗》《施集紅色基因世世代代相傳》等文章。
如今,在王光忠的組織、帶領下,施集鎮成立了廣場舞隊、老年民樂隊、腰鼓隊、少兒舞蹈隊,經常排練、演出各類文藝節目,王光忠常常忙前忙后,搞創作,制作道具,維修設備。
“我準備在家辦個老年活動中心,把有文化愛好的群眾集合起來,讓傳統文化繼承發展起來。”王老信心滿滿地說。
83歲的施集老年民樂隊隊員范良勝告訴記者,為了方便參加文化活動,他特意從附近的李集街道搬家到了施集街道。“王光忠人老心不老,為了挖掘整理地方傳統文化,經常深入生活采風、創作。這兒的文化活動比城里老年大學還豐富,他是咱們這里的‘文化使者’。”范良勝說。(記者 羅寶 通訊員 付德才)